教育部:校外学科辅导不仅“违规”更是“违法” ……
《办法》明确,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,擅自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,擅自举办社会性竞赛,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开展培训活动等违法情形及法律责任。
大家都了解这一个办法的执行就是响应国家“双减”的号召。“双减”刚实施那年,就对校外培训就进行了一次大洗牌,尤其针对学科类培训。
原来的英语培训班包装成“英文话剧社”;数学改成“思维训练”;语文改成“演讲、书法或者主持人”……
“补课奶茶店”的乱象大家还有印象吗?一杯奶茶卖到将近200元,但同时会附加“免费辅导学生一小时”福利……
校外培训机构,尤其是学科类培训之所以在“双减”的背景下还能继续存活,不单单是由于市场供需的关系,更是由于教育体制和社会心态的影响。
中国的教育体制严格来讲是选拔制,中小学生面临着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升学压力,家长们甘愿花钱来提高孩子的成绩和竞争力。
即使有一天,全社会最后一家培训机构也关门了,对于真正仍需要它的人来说,“它不会凭空消失,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”,比如私教……
如此一来,对处于经济上层的家庭来讲影响不大,机构取消了可以花钱请最好的老师当私教,会导致好的老师越发抢手。而对于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讲,更加有失公允,机构去不了,好老师请不起……
当然,现行的教育制度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。试想整个社会的稳定 运作需要各个行业的从业者,底层的工作还是得有人从事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,加之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,今后中国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会水涨船高。
“中国的孩子,在玩的年龄拼命学,在学的年龄拼命玩”,这话咋一听有些绝对,但反观到我们自己或者身边孩子身上,真是一面镜子。
很多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购置好的学区房;培训机构变了花样的提供各种学科和非学科的培训;线上课程机构更是在三年疫情期间赚的盆满钵体;之前很多双职工家庭在有了孩子后,妈妈便辞职全职带娃……
“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,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”。郑强教授在关于孩子教育的一则视频中如是说。
大多数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班,只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,只图心安,却没关注孩子究竟学没学进去?学进去多少?
很多中学成绩很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却平平无奇,对科学与知识的渴望已经比较惨淡了,因为之前超负荷的学业已经将他们的热情消磨光了、榨干了。
他们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。而一旦考上大学,便开始放飞自我。大学属于自主学习,跟中学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,离开老师和家长监督,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,便开始放纵自己的情绪,失去了目标。
有网友将中国学生和欧美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做了三字总结,虽不能一概而论,但也道出了个中讽刺:
1980年,韩国开始打压并取缔培训机构,给出的理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。到后来允许成绩落后的孩子补课,允许请家教;到了2000年5月,韩国政府最终决定允许校外培训,给出的理由是“禁止补习侵犯了儿童的受教育权。”
从1980年到2000年,禁止补习20年,却禁出10万个补习班。这20年的过程中,补习从来就没停过,实际的操作中根本没办法杜绝上层人士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,反而是让普普通通的家庭的学习成本大幅提升。
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在不停的学习、超前的学习,家长耗费了很多精力和金钱,并从中看不到出头之日、身心疲惫的时候,就没有人愿意生孩子了。
中国的新生人口出生人数有两个高峰期:1962-1974年,1981-1997年,每年都是新出生2000万人以上;从2016年开始年年在下降,2022年新出生仅956万人。
出生率低一个很大的缘由是生育成本太高。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》 显示,一个中国家庭将孩子从0岁抚养到18岁成人之前,平均所要花费的成本为48.5万元。
当然,这是养育孩子合理性的消费性支出,如衣食住行、课本教材、医疗保健等。
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:将学校看成一个企业,学生是打工仔。他们8点钟就打卡上班,是上班最早的打工族。下班后有的要上课后延迟班,有的要去培训机构继续加班,做错事就要被老师说家长骂,还毫无话语权……
作为80后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,现在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子女。
国家出出重拳,整顿教培市场,我个人完全拥护。整体来说这是好事,如果大家都“坐”下来看电影,那再好不过了……
1)孩子最主要的身心健康,注重培养小孩子良好的性格。2)对于成绩,只要学校老师授课的内容能够掌握,考试能及格就行(当然,孩子要争气考高分最好不过了)。3)对于孩子教育投入的成本(买房子、换工作等),是我们自己的意愿,不需要强制孩子用好成绩来弥补。
雷哥,现居天津,前北漂一族,海河英才第一批“移民”。只为分享更多个人心得!码字不易,转载请联系管理员授权并标注明确出处!教育部:校外学科辅导不仅“违规”,更是“违法” 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